裁判蒋叶非的成长之路,从国际赛首秀到成熟执裁者的蜕变

裁判手中的哨子一次次吹响,蒋叶非的职业生涯也在一次次判罚中走向成熟,那条从青涩到沉稳的道路,布满荆棘却也开满鲜花。

2025年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的跑道上,年轻运动员们正在做最后热身,蒋叶非站在起跑线旁,目光专注地检查着手中的计时设备,这是他执裁的第三十七场国际赛事,动作娴熟而自信。

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如今从容不迫的裁判,七年前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时,手心的汗水几乎让哨子滑落。


01 国际首秀,挫折中开启裁判生涯

2018年,蒋叶非首次获得国际执裁资格,被选派参加东亚青年田径锦标赛,当时他只有28岁,是那届赛事最年轻的裁判员。

“提前两周就开始失眠,每天背诵规则到凌晨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即使做足了准备,站在赛场那一刻,紧张感仍然扑面而来。

执裁首日的男子百米预赛,第八跑道选手明显抢跑,蒋叶非毫不犹豫地吹响了哨子,然而紧接着的判罚却出现了插曲——他因紧张而误报了道次,将第八道说成了第七道。

“虽然及时更正,但那个瞬间满脸通红,感觉全场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。”蒋叶非说,那天晚上他反复回想这个细节,几乎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条道路。

国际田联资深裁判刘宏当时注意到了这位年轻人:“小蒋的专业基础很扎实,只是缺乏经验,裁判员的成长就像运动员一样,需要经过大赛磨练。”

02 严苛训练,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

蒋叶非的裁判之路始于2013年,当时还是体育教师的他,偶然参加了省体育局举办的二级裁判培训课程。

“最初只是感兴趣,没想到一步步走向专业道路。”2015年,蒋叶非通过努力获得国家级裁判资格,开始执裁国内大型赛事。

201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上,蒋叶非遭遇了一次重大挑战,男子跳远比赛中,一位名将的落地瞬间引发了争议,现场回放设备故障,他只能依据肉眼观察做出最终判决。

“判决后,教练团队提出强烈异议,看台上一片嘘声。”蒋叶非说,“那一刻我明白了,裁判不仅需要准确判断,还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。”

这件事促使他深入研究各类田径项目的判罚要点,他自费购置了高速摄像机,反复研究争议瞬间的录像,总结出不同角度的观察要领。

03 突破瓶颈,国际赛场的淬炼

2019年,蒋叶非执裁了亚洲田径大奖系列赛,这次他做足了准备——提前一个月研究参赛运动员的特点,甚至学习了基础的国际执裁常用英语表达。

“国际赛事的执裁环境与国内有很大不同,语言、文化、执裁标准都存在差异。”蒋叶非表示,最困难的是与外国运动员、教练员的沟通。

在撑杆跳高比赛中,一位日本选手对高度设置提出异议,蒋叶非用准备的英语短语配合手势成功解释了规则,获得了对方的理解。

“那是一次小小的突破,让我相信只要准备充分,就能克服障碍。”

2021年,蒋叶非参与了东京奥运会测试赛的执裁工作,由于疫情限制,裁判员需要同时遵守赛事规则和防疫要求,这增加了执裁的复杂性。

裁判蒋叶非的成长之路,从国际赛首秀到成熟执裁者的蜕变

“在铁饼项目中,我们需要判断运动员是否在投掷后及时离开场地,这在以往是从未考虑过的细节。”蒋叶非认为,这次经历让他学会了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应用规则。

04 角色转变,从执裁者到传承者

2023年起,蒋叶非开始担任裁判培训讲师,他将自己国际执裁的经验融入教学中,特别注重模拟国际赛场的各种突发情况。

“许多年轻裁判有扎实的理论基础,但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训练。”蒋叶非设计了一系列情景模拟课程,让学员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做出判断。

他的学员李静说:“蒋老师的课程特别注重细节,甚至包括如何在国际场合用肢体语言沟通,这些经验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不到的。”

2025年初,蒋叶非参与了《国际田径执裁常见问题处理指南》的编撰工作,将自己多年来的国际执裁经验系统化地整理出来。

“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年轻裁判少走弯路。”蒋叶非说。

裁判蒋叶非的成长之路,从国际赛首秀到成熟执裁者的蜕变

05 科技助力,新时代的裁判挑战

随着科技发展,田径执裁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,2025年即将举办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将首次大规模使用AI辅助判罚系统。

蒋叶非参与了该系统的测试工作:“科技不是要取代裁判,而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罚,最终决定权仍然在裁判手中。”

他举例说,在短跑项目中,起跑反应时间检测系统已经相当成熟,但如何判断运动员是否受到干扰,仍然需要裁判的经验判断。

“人机协作将是未来裁判工作的发展方向,裁判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科技工具,同时保持独立的判断能力。”

蒋叶非最近在学习视频回放系统的操作规范:“即使是我这样有经验的裁判,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,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。”

06 心理成长,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

在蒋叶非看来,执裁艺术不仅在于做出正确判罚,还在于掌控比赛节奏和维护赛场氛围。

“优秀的裁判应该是‘隐形’的,让观众关注比赛本身,而不是判罚。”蒋叶非说,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。

2024年的一场国际比赛中,两位跳高运动员成绩非常接近,比赛气氛紧张,在最后一次试跳时,一位选手的落地瞬间非常微妙。

“回放显示身体确实接触了垫子外的区域,但动作非常轻微。”蒋叶非在观看回放后,最终判罚试跳失败,随后他走到那位运动员身边,用简单的英语配合手势解释了判罚依据。

“运动员虽然失望,但接受了判决,这就是裁判与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尊重。”

蒋叶非认为,心理素质是国际裁判最重要的能力之一:“在任何压力下,都要保持冷静和专注,这种能力只能通过一次次实战来培养。”


2025年夏天,蒋叶非将执裁世界大学生运动会,他的日程表上已经排满了各种准备活动:规则更新学习、英语口语练习、新技术操作培训。

“每次大赛都是新的起点。”蒋叶微笑着说,他手中那本磨损的裁判手册第37页,一行字格外清晰:“判罚不是终点,而是公平竞赛的起点。”